用绿色发展“辩证法”推进美丽湖北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湖北省加大水环境治理,开展湖泊拆违行动。
环保人员在高温环境下采水样。
日前,湖北省环境保护大会及省环境保护委员会2018年全会在武汉市召开。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美丽湖北建设。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主持会议。
这是湖北省历年来规格最高、最受关注的一次环保大会,充分体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会议积极肯定了近年来湖北省在生态保护工作上取得的良好成效,并对下一步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出了最强动员令。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会议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的问题,绿色发展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支撑。
据了解,2017年湖北省发展活力增强,企业类市场主体突破百万,湖北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7%,服务业占比由36.8%提高到45.2%,新技术产业增长值占比提高2.7个百分点。
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湖北省一方面严格产业准入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文件要求,规范市场准入行为。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明确湖北长江经济带特定区域的产业限制、禁止进入的领域;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出台《湖北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此外,湖北省还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精心组织推动去产能工作,着力化解过剩产能,为优质企业腾出市场和环境空间。
会议表示,下一步,湖北省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发展的基点转到创新上来,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优先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减少生态破坏,实现发展与保护协同共进。
重点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要落实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推进产业护江河绿色引擎工程,做好长江沿线化工和造纸企业的“关转搬”工作。到2020年,全省重化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比重与2015年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
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
蒋超良曾表示,湖北省生态地位特殊,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三峡工程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责任,需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加法与减法、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在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方面,湖北省坚持规划引领,已在沿江地区率先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配套编制5个专项规划,并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并提出了大力开展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积极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整体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等重大举措。
在处理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方面,湖北省坚持统筹兼顾,在关闭非法码头、非法采砂场,调整长江、汉江沿岸重化工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污染企业的同时,引导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修复、重大技改项目,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在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方面,湖北省坚持标本兼治,在治标方面着力打好治水、治气、治土三大战役,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积极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在治本方面,着力推动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发展考核机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建立健全长江大保护的长效机制。
今后将如何继续开展好长江大保护?会议指出,湖北省将全面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重点以长江污染防治为主战场,积极推进落实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抓好源头性基础工作,重点开展四个重大生态工程;扎实抓好中央环保督查反馈的问题、“清废行动2018”专项督察问题、省级环保督察问题等突出性问题整改;抓好长效性机制建设;抓好根本性绿色变革,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编制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全省约22.3%的面积纳入红线范围进行保护,形成“四屏三江一区”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N”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全面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10项年度改革任务;生态保护功能区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进展顺利;河湖长制全面推行,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初步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锁定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开展省级环保政府奖评选和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会议强调,下一步,湖北省将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加快健全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按照“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严把环境评价关,重点抓环境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开展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试点。建立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积极探索实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排污许可管理,推动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引导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湖北省坚持以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管住污染源头为重点,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战役,有力促进了全省环境质量改善。
在大气环境方面, 2017年,全省17个重点城市PM10、PM2.5累计平均浓度分别较2016年下降9.4%、9.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9.1%,较2016年增加5.7个百分点。在水环境方面, 2017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改善,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位居全国第11位,水环境质量改善趋势加快。在土壤环境方面,全省有序开展污染状况详查,确定详查基础点位近两万个。对百余个饮用水水源地点位周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强化土壤环境监管, 8个重点产粮(油)大县(市、区)编制完成土壤环境保护方案。
“要打一场污染防治攻坚的人民战争,解决好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会议指出,大气、水、土壤污染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按照既定目标任务,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力争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工业企业提标升级改造,加强机动车船污染防治。强化面源污染治理。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协同共治。深入实施河湖长制。对超标和水质下降断面,要综合实施治理修复、关闭搬迁、限产限批、生态补水等措施,限期达标。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和黑臭水体整治力度。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全面摸清土壤污染底数,实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风险管控,强化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监管,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完善生态环保督政体系
如何念好生态环境保护“紧箍咒”?
近年来,湖北省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绿色GDP”和“民生GDP”为导向的政绩考评机制逐步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加速形成。湖北省大力改进政绩目标考评体系,把环境保护作为履职尽责管理和集中考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征求意见环节的重要内容。认真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整改工作,2017年底前要完成的56个整改任务已按要求基本完成,2018年要完成的整改任务正在稳步推进中。另外,湖北省还大力加强环境执法,2017年开展环境保护“双护双促”等综合执法行动,实施行政处罚案件3000多件,罚款金额约两亿多元,与2016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1%和13.38%.
会议要求,要抓好责任落实,各级党委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落实环保责任清单,强化责任追究,加强生态环保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健全完善考核督察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把“绿色政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坚决落实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全面推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完善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要持之以恒改进作风。(方芳 喻妙)
相关阅读
图文推荐
最新更新